专家观点

首页 > 理论研究 > 专家观点正文

郭文革:再论在线学习的灵活性:教室将变成一种“轻”资产

2020-07-07 文章来源:中国远程教育

    “轻资产”颠覆“重资产”?

  与在线学习的“灵活性”相比,班级授课制需要依托一个固定的“地点”,因而对教学方式、教育组织等带来了诸多的限制。对面对面、班级授课制的依赖,使“教室-大楼”成为学校办学的一项最重要的“重”资产!尽管经常有人提起梅贻琦先生关于“大学、大楼、大师”关系的名言,但在实际办学层面上,国家办学标准的“人均校舍面积”,大学引进大师的首要条件,都要求——建大楼。

  一个坐落在固定地点的“教室”,怎样在人类教育系统中获得绝对重要的“地位”?在线教育又将怎样颠覆“教室”的权威地位,让教室变成一项办学的“轻”资产,以提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型教育供给模式?

  教室的“重资产”之路

  500多年来,随着现代学校制度在世界上的普及,“教室”也成了学校办学的一种重大投入,一项搬不动的“重”资产。

  人类最早采用的教育技术是“口头语言+记忆”,孔子和苏格拉底就是面对面采取口头语言作为内容传递、教学对话的技术手段。在口传时代,孔子在杏坛设坛讲学,苏格拉底在市集等开阔空间跟弟子进行辩论和对话。老师和学生在哪里对话,教学就在那里发生,“教室”还不是教学的必备条件。这种没有固定场所的教学,其实是最昂贵的教学模式。由于知识主要保存在老师的“头脑”里,没有副本,因此,一个人要想求得真知,就必须抛家舍业,追随先生左右。没有“固定地点”,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够获得学习的机会。口传时代的学习是“移动的”,但却不是灵活的。

  进入手工抄写时代以后,“阅读物”与提出原创思想的大师相互分离,营造出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耗费几代人的心血和财富建设起来的宏大讲堂、昂贵的羊皮书,共同彰显着“地点”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地位。与口传时代教师的“移动教学”相比,有了一个“固定的求知地点”,为教育的普及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15世纪中叶印刷技术的出现,书写材料和阅读物的供应大大增加,建立在阅读与书写基础上的现代学校制度开始大规模发展。图书在提供了学习灵活性的同时,又进一步增加了教室在教与学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更广大的人群而言,学习的回报过于延迟,需要强大的外在激励才能坚持下来。在大众化、强制性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对学习者的强制性约束构成了现代学习制度的重要的制度基础。“教室”因此获得了某种独特的权威性。即使从教学交互的角度来看,在印刷技术环境下,在“教室”里开展的课堂教学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与作为生产实践场地的车间、病房、运动场、餐厅、酒店等物理大楼相比,处于学校围墙内的“教室”大楼,主要是一个认知场所。当“教学”被装进“教室”这个空间的时候,也意味着认知场所与被认知的社会实践之间的分割和脱离。

  场景革命的创新想象

  云端“教室”的这种可移动性、灵活性,对于传统的教育服务模式、组织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以来,知识和信息摆脱了“纸张”这个“肉身”,通过数字信号和网络传输,实现了内容和对话的跨时空传播,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灵活性”。这种跨时空的信息传播模式,带来了一场“场景”革命,对建立在实体空间上的社会组织结构形成了挑战。

  与物理教室相比,在线教室平台上发生的大量教学行为会被自动记录下来,成为学习行为分析、评价、绩效考核等的“大数据”,这是在线教室超越物理教室的优势。可以预见,未来的大学都将变成一种由“(物理)教室+在线教室”构成的混合型组织,大学要像盖大楼那样建设好、管理好自己的在线教学场所。

  以前不能移动的“固定资产”——物理教室,在互联网时代变成了一种可携带、可以动的“轻”资产。学习者只要能上网,在任何地点都可以登录进入在线教室,参加和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从学习者这一端来看,就像是把“教室”搬到了学生面前。在移动互联时代,学生可以“携带”在线教室,走进车间、病房、运动场、餐厅、酒店等各种实践场地,这种把认知场所和实践场所组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将为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带来重要的变革。以Minerva大学为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实践场所成了第一课堂,作为认知场所的“教室”被送到了实践场所。在线教室的这种灵活性,使大学可以在一门课程中以更细的颗粒组合认知和实践单元,认知跟实践可以频繁地“对话”,形成一种新的教学认知模式。

  当“教室”变成一项可以灵活移动的“轻”资产的时候,从教学流程的要素层面来看,教学资源和教师等核心要素都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教育服务有了更多的组织模式,教育的全球化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从认知和实践的关系来看,“实践场所+在线教室”将成为学校“教室”的竞争对手,通过使用在线教室把大学课程延伸到机关、厂矿、工厂、医院等地,将成为教育服务的新模式。建立在企业、政府、军队等地的学习中心,未来将在大学办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历史真的站在我们一边?

  约翰·丹尼尔和托尼·贝茨作为世界在线教育的先驱和领导者,从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敏锐地观察到了未来高等教育的变革方向,非常自信地宣称“历史站在我们这一边”,言语间充满了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中国在线教育从业者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然而,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在线教学模式与北美、英国在线教学模式的差别。

  在线学习的灵活性,主要是由在线教室的“轻”资产属性带来的,并不意味着依赖课件等优质教育资源的低成本、大规模共享。约翰·丹尼尔先生提到,研究表明北美异步、小班在线教学的质量最高;而亚洲学习者偏好集中、强制的讲授式学习。因此,对于“历史站在我们这一边”的观点,需要针对课程模式、具体分析,不能盲目乐观。

  约翰·丹尼尔提到“通过运用技术,优质教育能以低成本得到扩大”的观点,这句话曾被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政策完全采纳,成为指导中国在线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对“低成本、大规模”的误读,给中国在线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不同的在线教学模式,具有完全不同的成本结构。在极低的学费水平下,网院还能有可观的收入,但是质量声誉极差,已经严重拖累了“在线教学”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空间。

  灵活性:如何不是中国教育的海市蜃楼?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课堂教学的一系列要素,都可以从物理教室挪到在线教室来完成。教室从一项“重”资产变成了一个灵活、移动的“轻”资产。因此,课堂教学的各要素,认知与实践的组织流程等,都有了更多选择、组织的空间,高等教育必然将大量采用在线、混合式教学模式。未来的大学都将成为实体校园+在线教室的混合式组织。

  对课程的良好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有序的反馈与交流,对教学过程和质量的严格管理,是发挥在线学习“灵活性”优势的制度基础,这些都需要收取合理的学费。没有这些制度基础和学费保障,“灵活性”就是一句空话,就永远是中国教育领域的“海市蜃楼”。

       本文编自《中国远程教育》杂志2017年第1期刊发北京大学郭文革老师的文章《再论在线学习的灵活性:教室将变成一种“轻”资产》(详见附件下载)

       附件下载:郭文革:再论在线学习的灵活性_教室将变成一种_轻_资产_郭文革.pdf

(作者:郭文革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综合处)